仿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赋能千行百业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仿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赋能千行百业
2025年10月14日 08:00 来源:科技期刊
最近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家庭的“中流砥柱”。在北京王府井,银河将军自主研发的机器人“Galbot”不仅可以与顾客自由交流,还能转身准确地从货架上挑选商品并将其递给顾客。整个过程是完全自主的。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工厂,优必选选择了Walker The S机器人。Robot S沿着生产线灵活移动,轻松进行15公斤物料的快速输送。北京一家养老院里,福瑞尔GR-3机器人搭载AI陪护系统,精心为老年人提供服药提醒、跌倒监测等服务。这些场景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幻想,而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现实。 “十四五”期间,日本仿人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2025年嵌入式智能及人形机器人产业调查报告》指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预计将由“技术验证期”快速迈向“大规模商业化期”。全球嵌入式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95.25亿元,其中我国m市场占据近半壁江山。搭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融入工厂、医院、家庭,引发实体产业智能化变革新浪潮。核心技术加速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流行源于嵌入式智能技术的进步。”乐居智能(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柯振东表示,指的是赋予机器人识别、学习以及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该行业将具体智能结构分为“大脑”、“小脑”和“本体”。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指的是负责语言交互、环境意识和任务决策的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 “小脑”是一种运动控制算法,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协调和身体平衡。 “近年来,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形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向‘智能执行’的跨越。 未来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钟勤龙表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检索中心.钟欣龙表示,我国在构建大型躯体智能模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躯体智能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一些大型的端到端集成模型使用低成本硬件对不规则物体进行精细操作,例如抓取、举起和切割,以及复杂的任务,例如折叠衣服和制作饮料。对于“小脑”,我国艾瑞的研发和技术开发重点关注运动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优必选的步行机器人展示了稳定的双足运动和细腻的手动操控能力,而“天宫”机器人则通过导航和平衡控制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化。此外,感知算法、伺服电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不断进步,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灵巧性、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为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塑工业未来 在北京某汽车厂的总装车间里,一个1.8米高的仿人机器人在忙碌的生产线之间自主行走。手臂灵活上升,精确安装您的车顶,然后旋转,将重型部件运输到指定位置。当出现障碍物撞击地面时,机器人停下来并自主规划新的路径和绕道。整个动作序列立即执行,无需任何人为干预。银河通用汽车制造的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正式“加入”智能工厂,执行自动化质量检测、零件分拣和运输等复杂任务。采用星河通用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实现模型,Galbot可以完全基于视觉完成物体识别和路径规划,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局限性依赖预设二维码和固定路线标记的OTS。 “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场景,进入大规模部署的新阶段。”星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博士表示,星河通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构建了数百亿级的高质量数据集,以促进机器人跨任务泛化能力。在深圳,一种名为“悟空”的陪伴机器人入侵了数千个家庭。它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与孩子互动、讲故事并识别熟悉的情绪,以提供个性化的陪伴。人形机器人也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在上海的一家康复中心,一个外骨骼人形机器人正在帮助中风患者重新学会走路。通过AI算法分析患者肌电信号,实时调整支持策略,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 《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演化“应用是多种关键技术进步和融合的结果。”钟欣龙表示,虽然已经开始在某些场景下使用,但要实现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成本、可靠性、智能化水平等多重挑战。柯振东坦言,目前仿人机器人价格较高,主要是核心部件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但一旦量产 一旦生产成为可能,技术成熟,成本就会逐渐下降,就像本世纪初的工业机器人一样。人形机器人正在从“专用”向“通用”发展。许多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通用机器人。未来,预计它们能够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各种非结构化环境。 “未来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能够理解人类意图、主动适应环境的智能伙伴。”钟欣龙说。(中(记者丽丽)
(编辑:魔术师丹)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